解决方案 产品 服务 新闻动态 如何购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language 中文

潘石屹“敲锣打鼓”卖物业 不想做联合办公了?

2019-07-08 13:45:16
木匠、摄影师、地产商、包租公、潘芬奇…有关潘石屹的身份,有着太多的词汇构成,也有着太多的变化。近期的“敲锣打鼓”卖物业,包租公的身份似乎被逐渐隐去,重新登上大堂的是地产商的角色。

木匠、摄影师、地产商、包租公、潘芬奇…有关潘石屹的身份,有着太多的词汇构成,也有着太多的变化。近期的“敲锣打鼓”卖物业,包租公的身份似乎被逐渐隐去,重新登上大堂的是地产商的角色。回想,以往潘石屹曾直言,“联合办公领域,一个企业只拥有几万个座位,只能说是试验品”,那么截至2018年12月31日,合计超过3万个工位的SOHO3Q,算不算是个试验品呢?

  学习苹果,走上一条“安全的道路”

  2008年金融危机后,在2009年—2010年之间,潘石屹花了很多时间在思考。“传统的商业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,靠惯性走的话,很可能就像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,更可怕的是撞到冰山还没有感觉。”这就带来了SOHO的第一次转型“从商业地产出售业务转为出租业务”。

  潘石屹在2014年8月内部开始筹备第二次转型计划“SOHO 3Q”,以单个座位按天计价的短租业务,类似WeWork的共享办公室。潘石屹请来欧洲设计师,在SOHO原有办公室基础上改造为SOHO 3Q 主题开放办公室,用户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在线订位和预约参观,与其他办公场地不一样,潘石屹将SOHO 3Q进行互联网产品的标准化,他一再强调3Q产品思路学习对象是苹果公司。

  2015年是SOHO 完全进入“以销转租”时代的分水岭。潘石屹认为这是“为SOHO找到了安全的道路”。

  尽管对此,2015年在望京SOHO的第一家SOHO 3Q举行开放日活动时,潘石屹的好友,任志强却也就三个问题,“公开吐槽”了一番。

  “中午吃饭,他拉我就来转了一圈,告诉我这房子都租出去了。我问了一下,原来是小潘公司的。再问一家,原来还是小潘公司的。弄了半天,他弄一堆人占着桌子,好像他把房子租出去了。最后我一看,连他的干部,阎岩自己都坐在那儿。弄了半天,40%-50%是他自己人。”

  “第二个问题,我又问了价格,还挺贵。你要到小旅馆里,可能80块钱就一个床位,160块钱一天的房间。这一个桌子就得1300—1500一周,一天不就200了吗?142是优惠时间, 020就告诉你会算账,别骗我。”

  卖房给钱&卖房不给钱

  2017年7月SOHO中国连续出售物业,上海虹口SOHO、北京光华路SOHO2、上海凌空SOHO,预计可以得到超百亿的现金,再加上SOHO中国自2014年以来相继抛售的物业,预计套现将超340亿元。

  当时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采访时,潘石屹说,钱主要还是投到SOHO 3Q业务上来,还有一些可能用于分红。接下来,SOHO中国将向轻资产转型,不会再拿地建房,将集中精力聚焦SOHO 3Q的发展,以租赁方式获取物业,再改造成SOHO 3Q进行运营管理,该业务将成为SOHO中国未来两三年之后新的业绩增长点。

  彼时的SOHO 3Q意气风华,潘石屹曾说道,“不是简单把几百万平米的面积租出去,而要像面粉一样,加工成面条、馒头、蛋糕,市场上面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给它提供什么东西。所以我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更强调优势互补,我会干,他不会干,他会干的我不会干,这才是合作的基础。”

  所以当其他联合办公品牌陷在“融资—并购”的循环往复里, SOHO 3Q直接亮明了它的下一个目标,是上市。潘石屹的自信不是来自对这个行业的自信,相反,他已经半路改道,宣布SOHO 3Q奋战的不再是联合办公领域的战场,而是要做一个办公楼综合服务商。

  拍拍屁股宣布告别联合办公赛道的潘石屹,不忘回过头善意“提醒”了一下对手们。潘石屹说,联合办公领域,一个企业只拥有几万个座位,只能说是试验品,真正能活下去的是具有造血功能的企业,“如果让市场去给它输血,一轮一轮融钱、烧钱都是活不下去的。”毕竟在他看来,不管什么生意,盈利永远排第一,盈利比规模更重要。“大象也是生命,蚂蚁也是生命,健康就好。公司最大的健康就是要盈利。”潘石屹说道。

  毕竟,烧钱的生意就像从院子里面捡了一束花回来,没有根,插到瓶子里面过一段时间就会蔫的。

  但是,在6月28日,潘石屹召集包括CBRE、戴德梁行、高力国际、第一太平、中原地产、点点租等中介公司,宣布要销售预估总价约78亿的自持物业。这些物业将分批销售,第一批房源是来自望京SOHO、银河SOHO、建外SOHO、SOHO东海广场和SOHO中山广场共5个项目的9套单独交易标的房源,预估总价约16亿。在发布会现场,有媒体问询出让项目之后的资金用途,潘石屹回复表示,“下一步SOHO中国打算集中在一线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拿地,部分资金还将用来还债。”

  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将资金给予SOHO 3Q。

  左兜掏右兜,上市被搁置  

  截止2018年12月31日, SOHO 3Q已拓展至北京、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及第三方物业,在中国7个城市拥有31个中心,合计超过3万个工位。

  “我们会把扩张的步伐慢下来”,“2019年我们的目标是把它做一个平衡”,3Q的上市计划,似乎被搁置了下来。

  据悉,在SOHO 3Q已有的3万余个工位中,一半是从第三方开发商手中租来的,一半则位于SOHO中国自己打造的写字楼当中,用SOHO中国首席财务官倪葵阳的话来说,就是“左兜掏右兜,自己租给自己”。

  在SOHO中国原定的计划当中,2018年,3Q实现大规模的扩张,并在2019年分拆上市。股东大会上,倪葵阳首次提到3Q上市计划的变更。她表示,SOHO 3Q会把扩张的步伐慢下来,2019年的计划就是一定要把这盘生意做得不亏损。

  尽管如此,股东们对3Q的未来依旧不明朗,甚至有人提到:“请别烧太多的经营性现金流,要做成负的话,资产没法估价,是吧?也别烧太多的利润,要不然没有办法派息了,资产就更不值钱了。”

  其实无论是潘石屹强调的办公楼综合服务商,还是原本的联合办公形态,对于SOHO 3Q而言,需要与市面上的同行竞争的还是运营能力。当资金支柱开始动荡,那么不论是3万个座位的联合办公,还是数十栋的写字楼根基,只有运营才能为“试验品”证明。也许,不远的将来,潘石屹会再次将“包租公”的标签,覆盖掉“地产商”的标签。